来源:南方新消费
不知从何时开始,社交平台上,有关失眠的呐喊越来越多。
“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睁眼到天亮?”“数了2000只羊还是清醒的”“第7天失眠,快崩溃了”……
睡眠好的人可能难以想象,在他安眠的夜里,多少人在床上辗转反复——
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3月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》,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.5%,其中,女性存在睡眠困扰的比例为51.1%,高于男性的45.9%。据此推算,中国有超5亿人被睡眠问题困扰。
而最近,一款名为莱博雷生的新药在美团首发上线,或许能为失眠患者带来新的希望。
从物理“催眠”到药物干预,社交平台上的失眠众生相
“现在是凌晨四点四十,我已经放弃入睡了,早上六点半还得收拾起床上班。”一位小红书博主的笔记写满无奈,“尝试了看ASMR,各种姿势入睡,吃谷维素都毫无作用。一想到过一个多小时就得开始准备上班,直接就是心如死灰,现在已经在看定额,试图让自己冷静一下了。”
这不是孤例。深夜,在社交媒体的角落里,失眠者们分享着相似的疲惫。
有人长期依赖ASMR,自嘲“像在收集救命稻草”,“好不容易找到能助眠的声音,很快又免疫了。特别焦虑时听,只觉得吵,根本没用。”
有人每天在床上翻来覆去,把床单卷得皱皱巴巴也无法入睡,“一到晚上睡觉就害怕睡不着。”
来源:小红书截图
有人失眠20年,方法用尽,药物尝遍,感叹说,“这辈子唯一体验深睡眠,是做无痛胃肠镜时。他最烦人说‘你不够累,去搬砖就好’!那种越累越睡不着的感觉,真是夭寿!”
一个反直觉的现实是,年轻人反而是失眠的主要群体。
有数据显示,在对“失眠”一词进行搜索的用户年龄分布中,年龄段在18至25岁的90后人群占到总人群的近四成,年龄在18至35岁的青年用户比例近80%。这意味着,10个在网上搜索失眠的人群中有8位是年轻人。
失眠问题往往可以分为两类,主动熬夜与被动失眠。
主动熬夜者,多是在白天被工作“按在地上摩擦”的打工人。他们夜里舍不得睡,在追剧、游戏、刷社交App间切换,竭力夺回失控的自由。
“每当我从手机中突然惊醒,发现已经到了凌晨,这时想去睡觉却发现过了那个时间点,再也睡不着了。”一位网友说。《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》也显示,经常睡前使用电子产品,睡眠困扰率高达51.50%。
甚至本意是用来监测睡眠状况的智能手表也成为枷锁,“有时候早上醒来,发现昨晚只睡了没几个小时,深度睡眠时间更短,我就会更加焦虑。”有人表示。
如果说,主动失眠者是为自己的行为埋单,被动失眠者则更加痛苦。他们想睡却睡不着,每晚都戴着无形的痛苦面具。
《2018年健康睡眠市场消费特征及趋势洞察报告》揭示了这些人失眠的几大根源:工作压力、生活压力、环境因素、个人习惯及身体因素层层交织。
求生欲催生五花八门的自救,隔音耳塞、助眠音乐、褪黑素、香薰、ASMR等轮番上阵,严重者只能投向药物的怀抱。
然而,他们的投入常常与回报不成正比——
许多助眠产品的实际效果远不如宣传中那般神奇,对严重失眠者甚至完全无效;而当失眠问题恶化到需要药物干预时,购药又面临重重困难,可及性不好。
处方安眠药的高墙,终于被撬开一道缝
在我国,传统安眠药主要为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,大多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,受到严格管控,必须凭医生开的处方买,得按规定的剂量卖;处方要保存两年备查。
就拿苯二氮卓类药物来说,一般而言,每位患者一次最多只能开7片,患者用完了又得跑医院开,来回折腾,特别不方便。甚至有的患者收集多位家人的医保卡,一次性去医院开出多个人的药量。
这些药一旦被滥用,存在致死可能,因此严格管控是应该的。可这就陷入一个矛盾之中:失眠患者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,对安眠药可及性有一定要求,监管部门又需要确保这些药品不被滥用。
而且,这些药物普遍存在依赖风险、次日昏沉、甚至梦游等副作用,突然停用后也可能引发戒断反应,出现焦虑、心悸、失眠反弹等症状,使睡眠问题雪上加霜。
这些药还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、肌肉松弛,甚至存在耐药性,让人“想吃又怕吃”。
失眠患者和医疗界一直在期待着新型抗失眠药物的出现。几年前,故事的走向发生改变。
以卫材药业的创新药莱博雷生(达卫可®)为首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陆续获批,为失眠患者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。
莱博雷生不像传统安眠药那样直接抑制大脑中枢让人昏睡,而是通过阻断大脑中促进清醒的神经肽“食欲素”与受体的结合,相当于关掉夜间本不该活跃的“清醒开关”,帮助身体自然从觉醒状态切换到睡眠模式,从而有效改善入睡困难。
来源:卫材中国官网
这种机制带来了几个科学验证的关键优势:
药物残留影响很小。说明书显示,本品治疗1晚(单剂量)后和连续8晚(多剂量)后进行测试。与安慰剂对比,本品5 mg和10 mg不会影响成人或老年受试者第二日的驾驶表现。
长期使用风险较低。说明书显示,在30天和6个月的对照试验中,停药后没有引起反跳性失眠,也没有出现戒断效应。
改善失眠效果突出。说明书显示,通过监测,和镇静催眠药酒石酸唑吡坦相比,其5mg和10mg对入睡、睡眠效率、入睡后觉醒时间改善更显著。
自2019年在美国获批以来,莱博雷生已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上市。今年5月,莱博雷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,且未被列入管控药品,患者可以凭借处方在互联网平台购买。两个多月后,这款药物选择在美团平台进行首发上线。
失眠患者可以免去反复奔波,直接在美团平台上开方购药,静候药物配送到家,实现了可及性的突破。
来源:美团截图
安眠药市场值得遐想
莱博雷生在安全性和可及性上的优异表现,也让市场对它充满遐想。
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,在我国,2016年至2020年失眠症成人患病人数从2.5亿增至2.7亿,预计2024年达3.0亿、2030年增至3.3亿。同期失眠症药物市场规模从98.4亿元增至117.0亿元,预计2025年、2030年分别达151.2亿元、211.9亿元。
德邦证券数据进一步揭示,2022年失眠化药市场规模达42亿元,同比增长18.9%,其中苯二氮卓类药物仍以14.8亿元销售额占据主导地位,但新型药物阿戈美拉汀增速亮眼,同比增长29.6%。
而在莱博雷生等新型安眠药获批之前,传统安眠药销售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。医药经济报的报道显示,2021年,我国样本医院催眠/镇静药销售额为16.41亿元,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为54.81亿元。过去5年数据显示,2021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最大值,2017-2019年的年销售额均呈两位数的增长。
卫材株式会社年报显示,莱博雷生2024财年的全球销售额达到538亿日元(折合人民币约26.9亿元)。今年在我国获批后,预计将有新的增长。
美团等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出现,更为这种遐想插上翅膀。作为国内领先的医药电商平台,美团的核心能力精准匹配了患者用药可及性差的缺口,患者在线下确诊失眠或睡眠障碍后,可以在美团进行线上复诊开方购药,患者便利性大大提高。
此外,美团一直在积极引进新上市的创新药,已经打通了不少创新药的触达路径。
从去年以来,美团已经首发上线了7款新药,包括兴齐硫酸阿托品0.01%滴眼液、诺和盈、多替诺雷,莱博雷生等,涵盖GLP-1、近视、痛风、抗失眠等领域药品,为增强创新药可及性做出平台的贡献。
尤其是在GLP-1领域,美团相继首发了诺和盈、诺和忻、替尔泊肽、信尔美玛仕度肽等多款药物,这些药物也在美团平台内进行直接竞争。凭借“产品+服务”的创新保障模式和大面积空运的履约能力,美团已成为GLP-1领域心智领先的医药电商。
据了解,为了进一步保障GLP-1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,美团自营大药房近期也对运输装备进行了升级。目前采用的专属温控运输箱,不仅能够抵御外部高温辐射,也通过新型缓释型冰盒实现持久控温,全链路实现对药品的控温保质。
另一方面,为确保消费者第一时间用到好药,美团承诺用户下单后48小时内发货,如果没按时发,还会第一时间给消费者补偿。
莱博雷生所代表的新型药物,提供了更接近生理睡眠的解决方案;而美团这样的平台,则拆除了阻碍患者获取有效治疗的高墙。
两者的结合,标志着一个变化:科学的力量与渠道的效率,正开始合力扭转“睡个好觉是奢侈品”的困境。
失眠的战争或许不会一夜终结,但至少,那把开启自然睡眠的钥匙,正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和可及。
•END•